懂罕见病的医生更罕见?罕见病诊疗还有这些难题

发布日期:2024-03-10 04:37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。根据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,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,全球罕见病患者已超3亿,我国则有2000多万患者,每年新增约20万。

“每位罕见病患者至少辗转5家医院看过病。”日前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下称“中山一院”)专家在接受南方+记者采访时表示,罕见病发病率低,病种多且病状复杂,医生对罕见病认知不足,容易造成误诊、漏诊;在治疗环节,罕见病患者用药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缓解,但当前依然存在药品入院难、异地报销复杂等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通过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与跨院诊疗协作网,建立特效药临时采购“绿色通道”等途径,医院正探索破解罕见病诊疗难题。

资料图片。

01

多学科诊疗破解医生认知不足难题

30岁的阿强得了一种“怪病”:一走路就会诱发剧烈呕吐。他先后到4家医院求医,都无法查出病因,但他的症状却持续加重。直到来到中山一院,他才被确诊为一种叫做“淀粉样病变”的罕见病。

这个案例让中山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艺莉印象深刻。“罕见病病因繁多、症状复杂,在发病初期易出现漏诊、误诊,让不少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。”她进一步解释,许多罕见病都累及多个脏器,症状表现多样,医生很难将症状和病种精准对应。

“懂罕见病的医生可能比罕见病更罕见。”陈艺莉感慨,当前医生对罕见病认知不足,成为罕见病诊疗的一大阻碍。

对此,中山一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白莉也有同感。从医多年的她,也是最近一年才了解到有一种叫做“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”的罕见病,由于担心过去可能存在漏诊病例,她和科室同事对近两年住院的腹痛患者逐一排查,最终筛查出一例病例。

资料图片。

为了减少罕见病漏诊、误诊情况,中山一院组建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团队,汇集心内科、呼吸科、消化科、血液科、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,一旦发现可疑症状,便启动多科室医生共同参与诊断。

当时,阿强的“怪病”能被确诊正是得益于此。一开始他在消化内科住院诊治,消化内科医生很警惕地意识到,他有没有可能是罕见的病因,并因此完善了心脏彩超检查,在报告里发现了左心室肥厚。于是,消化内科医生联系心内科专家会诊,进一步筛查确诊。

诊疗合作也延伸到了院外。陈艺莉介绍,中山一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、不同学科的罕见病联盟,发布行业共识,提高各层级医生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。

02

探索特效药“绿色通道”临时采购

服用或注射特效药是罕见病治疗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全球已知的罕见病中,至少90%尚无有效治疗药物,药品研发难度大、投入高、周期长。此外,已有的罕见病药品中,昂贵的价格也让患者难以长期支付。

不过,伴随越来越多罕见病药物进入国家医保名录,患者负担有所减轻。2023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5种罕见病用药,覆盖16个罕见病病种,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。

资料图片。

2022年1月,用于治疗罕见病“淀粉样病变”的特效药氯苯唑栓纳入医保。“自此,患者支付的治疗费用,从原本每年的60万到70万元减少到2万到3万元。”看到越来越多患者有药可用,用得起药,陈艺莉感到很欣慰。

然而,在医院并不一定能买到纳入医保的特效药。“采购罕见病药物花费高,但临床需求小,且会占用大量医保的份额,很多医院考虑成本问题,不愿采购相关药物。”陈白莉说,这种现象不利于罕见病患者的治疗。

陈艺莉介绍,为了破解罕见病患者用药难题,中山一院正在探索“绿色通道”临时采购的办法。对于没有列入医院常备药品的罕见病药物,一旦患者有需求,向临床医生提出申请,医院将第一时间开“绿色通道”让患者能用上药并享受医保报销。

除此之外,在用药方面,让陈艺莉和其他医生操心的,还有异地患者的医保报销问题。在中山一院,超半数患者来自外地。“各地医保报销政策不同,有的外地患者为了买特效药,需要额外办理住院,满足异地就医低标准住院指标。”陈艺莉表示,希望未来,能有更多政策保障罕见病患者更便捷地就医。

南方+记者 吴雅楠